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金剪刀"丶"点子王"丶"民间伯乐"一一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 王雪峰

"金剪刀"丶"点子王"丶"民间伯乐"一一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 王雪峰

作者: 新时代摄影
发布时间: 2020-07-04
浏览量: 1147

作品提供:王雪峰

本刊记者:孙   帆


· 王雪峰 ·

资深媒体与策展人

image.png

1948年出生于陕西富平,大专学历,笔名“鲁华”、网名“贡嘎尼玛”(西藏活佛依据雪峰赐名,寓意为“雪山太阳、雪峰阳光”之意),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教学委员会委员、组委会委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站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项目推广人。曾任中国国际商学院(香港)监事,中国卓越摄影家协会(香港)理事,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交通频道陕西栏目组副主任,香港文化中华报《丝路》月刊总编辑。现为中国传媒记者联合会副会长、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主席、香港《丝路发现专刊》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媒体新闻网新闻主编、影像西部网运营总监,《中国旅游信息报》摄影记者兼西部工作站站长,《摄影沙龙》报主编、《陕西市政》杂志编辑,中国杜甫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杜甫书画院第一常务副院长,咸阳寒山寺民俗顾问,陕西雪峰文化策划传播有限公司金牌策划,系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协会会员、陕西楹联学会会员。


image.png

《渔港夕照》(深圳南澳)

image.png

《香港河的傍晚》(深圳罗湖)


《数码世界》杂志:王雪峰老师,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有人说,进入“全民摄影时代”,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您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雪峰:谢谢《数码时代》杂志对我的信任与关注。针对“进入‘全民摄影时代’,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照相不是摄影。


用数码照相机和全民所普及的手机去照相,的确太容易。因为,人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满意的情况下按下快门就行,仅此而已。这里所要求的,就是简单的按动一下快门,来记录下相机和手机主人所要得到的人、物和事像的画面。但是,要进入摄影,并非易事!


摄影是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质的综合艺术。它对掌控它作为艺术表现的人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例如,最基本的文化修养。因为,没有功力深厚的文化实力和底蕴,任何人所拍到的照片,仅为表象而已。一张看似容易的照片,却让其背后藏有深邃的文化背景和丰富内涵,才是摄影作品真正的意义所在。


有人认为“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就说明他还就没有搞明白摄影和照相的区别。误把照相当摄影。


通俗来讲,照相,就是使用照相机将物体、景物、人物拍摄下来进行保存的过程。而记录这个过程的照相师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机械相机照相,把拍到的景物及事像记录到胶卷上的照相师;另一类是使用数码相机,把获得的景象以数字形式存储在CCD或CMOS感光元件上的照相师。在这里,胶卷照相和数码照相同样是照相,二者却有着质的不同。


使用胶卷照相(有黑白与彩色胶卷之分),因为是光与感光的化学物质起反应的过程,不能马上看见所拍的效果,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冲印过程后才能获得。而这个过程,首先要先使被照的物体通过镜头在感光胶片上曝光,曝光后的感光片经冲洗加工(化学处理)得到呈现被摄体负像的底片,再经洗印来获得与被摄体基本一致的正像。如果使用的是反转感光胶卷,则经冲洗加工就能直接获得正像。做出一张好的照片,还要在暗房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和技术加工。


而数码照相,则是被摄物体经过镜头,在感光器件CCD或CMOS上成像,由感光器件光电转换形成电路信号,经过处理后进行存储或传输。使用它的好处是,拍照后即可直接在相机上的液晶显示屏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效果。做一张自己满意的好照片,则经过电脑PS或后期合成制作即可。


对于摄影,积数十年之经验,我总结出“构图用光抓神态”七字诀。掌握了七字诀里的三大要素,就会拍出好照片。当然,这其中必须具有独特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感受力,呈现并传递自身的审美态度,体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学情愫。


摄影和绘画是孪生兄弟。第一位讲究的就是构图。构图本身属于美学范畴,这种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在摄影中被称作摄影构图。


一幅照片要获得艺术生命力和美学价值,除却要具有真实性、情感性,还必须具有美感性,能“从自然中‘引出’美来”。画面乃是其基本构成之一,因此,无论是静态的照片、画作或是动态的影视作品的美,更多的要透过摄影构图来体现。这就需要每位作者去创造激发美感的直观构图形式。连构图都不懂,当然就无法去谈当个好照相师了。


摄影和绘画一样,讲的是点、线、面,讲的是远、中、近,讲的是浓、淡、黑,都是在讲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要拍好照片,最好是先通过最难的“关口”——黑白关。而自从有了数码相机,人们就忽视了黑白摄影,认为只要在相机上把它设置为黑白,就能够拍出黑白照片。岂不知黑白照片最有学问,黑白里面的灰,才是成功的关键。另一关就是色彩关。


袁毅平先生在1961年拍摄了一幅起名《东方红》的照片获全国一等奖。这张构图大胆,以3/4满天彩霞来烘托天安门的照片,从立意、构思、酝酿和深化主题到拍摄制作完成,几乎延续了近三年时间。第一年去拍,天公不作美,第二年去拍,朝霞又不理想。每年太阳在他构图中的位置升起时,等不到好天气好云彩,太阳移位了,就要等到第二年。最终拍到了能够反映一轮红彤彤的太阳透过满天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构成了一副气势磅礴的瑰丽画卷。作者有意识让天安门融在彩霞中来烘托和渲染天安门的雄伟壮丽,突出视觉效应和意境,细细品读,的确会让人心灵颇受震撼。如果没有事先的构思和耐心的揣摩与等待,没有那种认真与虔诚的执着的精神,就不会拍出这幅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而这种功成名就的背后,来自于对作品的严格要求,对色彩的理解与运用,来自于对感光材料的认知,来自于对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


所以,进入“全民摄影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使其成为“全民读书时代”。不用文化知识的积淀来提升摄影作品的含金量,摄影便是一种难言由衷的花架子。


image.png

《聚焦中国故事》(深圳马拉松开赛)

image.png

《高原英姿耀警徽》(卡拉苏边检站)

《数码世界》杂志:您喜好琴棋书画、舞台编导及表演,并在这些方面多有建树。请问摄影需要跟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学习?

王雪峰:前边讲了,摄影是一门光与影的综合艺术。如果想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名副其实的摄影师,就应该毫不吝啬的抽出时间去好好读书学习,使自己成为懂历史、懂文化、懂自然、懂审美、懂技术、懂制作的摄影“全能侠”。何况,如今利用网络阅读,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在认真学习,博览群书之外,还可以多去熟悉琴棋书画、舞美表演等等,这些也是“全能侠”的基础课。生活本是大舞台,人生就是一场戏。只有学会当演员,才能进而学会当导演。在这方面,我们咸阳老照相师团队里的张艺谋就是杰出的典范。只有读懂了“人世”这两个字,您才会对“人生”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摄影,是光与影组合的艺术,没有了光,摄影就无从谈起。用光造型,运用光来表现人或物的特质,就会看出摄影人对光是否有所认识、有所认知,有所理解。把光用好了,用到恰到好处了,照片所呈现出来的景象,才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的冲击与美的享受。


摄影学习的另一途径,就是要品读好的摄影作品,多多观看摄影展览。目前,不少人观展是在走过场,是在按自己的审美观去“对号入座”。在一般的摄影展览中要冒出几位“读者”,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即使在照相师的个人专题展览中,去“读”的也为数不多。所以说,要拍出让人寻味去读的照片,要让自己成为会读照片的观众,这才是当今摄影文化面临的当务之急,才是任何一级摄影组织面临的义务,这就是如何让摄影人成为懂艺术的文化人!


照相是什么?照相是在记录取景框里的人事关系,是在选择和运用光线去造型。没有好的审美情操,就很难在照相采风中发现美,在取景中扑捉到精彩的瞬间。


目前,在许多会议的现场,常常会看到主席台上下左右都布满了灯具。活动一开始,这些灯光会莫名其妙的射向台下观众,强光刺激的让观众眼睛都很受伤,摄影师又如何能够去拍到主席台上的亮点人物呢?“灯光师”这种刺激观众双眼的布光败笔,就是再有经验的摄影师也会无从下手。除非多多光顾几次现场,熟悉它,了解它,才有机会或者可能捕捉到瞬间即逝的镜头。


简言之,摄影源在生活,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记录,去寻求摄影中的节奏、韵律、起伏、快感,按照以虚托实,色彩互补,浓淡相宜,近虚远实,三七分割等构图规则,创造性的发挥个人所长,再按照事先认真的准备,预想一下所要达到的拍摄效果,就可能会有意外收获。所以,要想拍到好的照片,就需要多多涉及生活中的多个领域。


image.png

《群龙聚首待点睛》(深圳南澳)

image.png

《盛夏狂欢夜》(深圳民俗村)

《数码世界》杂志:您在摄影领域成绩斐然并且有着多重身份,摄影家、策展人、资深编辑记者等,您最喜欢哪个?您作为资深编辑记者,摄影家,想必对纪实摄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纪实摄影最主要的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关键技能呢?

王雪峰:在现实生活中,我最喜欢的是策展和编辑。因为,策展能够更多地激发和挖掘自己的潜质和才能,能够发现自己的短项与不足。要使作品在与众不同的展示展演中令人耳目一新,颇具创意,而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是要费尽一番脑汁的,同时,也会对自己数十年来文化功底来一次大检查。


例如,“纪念习仲勋百年诞辰全国书画摄影邀请大展”是提前三年就开始筹划的。那天,我任国际商贸学院宣传科长时结识的一位学生带我去拜会他的旬邑籍老乡,一位焦墨画家(也是我们的摄影会员),看到他的画作突发的灵感。因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旬邑县常驻时,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存,马栏革命纪念馆展示了这段难忘的历史。说起他们,自然就联想到我的富平老乡习仲勋。掐指一算,过两年就是他老人家的100年诞辰。于是,就促成了这个策划的形成,而且还作了两手准备。结果,新闻发布会在旬邑县马栏党校召开,开幕式则在西安大唐西市城如期成功举行,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冒雨出席,媒体全程报道,使我们深受感动。


作为编辑,除过纸媒的平面设计,我更喜欢摄像机的动态功能。结合自己的脚本去完成朴实无华的画面表现,运用独到的光线去塑造人物和场景中特定的影像,借助独到的道具,来展示和烘托片中的人和事。幽情寻道,乐在其中。


说到这里,不由我想到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工作时的一个经历。

2004年6月,CCTV5《体育人间》栏目组负责人张志坚在看到我报道的咸阳九张村小学9岁学生任鹏腾跑万米的事迹后,随即向我索要了更多关于任鹏腾的图文资料。不久他便带着摄影师赵淼来西安找我,希望我指导一下如何来拍摄这段体育传奇。当天傍晚,我在村里安排好他们住处,应邀谈说了我的意见:《体育人间》是一档极具人文情怀的栏目,要体现原生态的人性化,就要原原本本在现场拍摄好场景、记录好谈话、记录好原始状态;二是在后期剪裁和编辑时只追加画外音而不添加任何音乐素材,搞一部能够实实在在体现人性化的专题纪录片。


为拍好这部专题片,在七天的采访拍摄中我陪同了五天,而且向镇武装部部长提了“心知不外宣”的密保要求,还向咸阳电视台领导作了摄像机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借用咸阳台机器的口头求援报告。由于这部片子里全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关中话,后期在处理字幕和同音关系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结果,上下两集在5套播出后,反响极大,即刻就有企业联系访问任鹏腾家长,出资让任鹏腾去上好学校进行重点培养,出资为女儿治疗心脏病,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任鹏腾家境贫困的压力。后来,这部纪录片在参加国际纪录片大赛中荣获“金奖”,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任鹏腾同学的后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关键作用。


现在,即使在面对“全民摄影”(直白来讲,是在面对“全民照相”),建议也要把控好前面所讲到的照相的几大要素。因为,照相就是完成面对相机或手机取景框中的景象,在自己感到满意时按下快门,即算完成了这次记录。这种不去刻意指挥、摆设,而是利用原封不动的现场实物或气氛,及时去抓拍有意义的人与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而选择怎样的机位,利用何处射来的光线,如何合理安排取景框中的取舍,圆满呈现焦点对照片的表述等等,即是对纪实摄影中影像的实在认可。


记住,任何焦点不实的照片,只能是一张废片。所以,纪实摄影在现场拍摄,必须做到一要快,二要准,三要实。


我搞新闻摄影几十年,靠的是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靠的是能够预测到的提前量,靠的是出手快。无论是盲拍还是端机取景,无论是站高还是趴地,只要出手,就要保证拍的到,拍得好。所以,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有意间的真战实练,总算成就了一点儿基本功。


说起基本功,我们和张艺谋那时在一起冲胶卷、放大照片,不看计时钟,全靠心计数,一分钟误差不会超过两秒;手端相机,快门速度在1/15秒或者1/8秒不晃动,拍出的照片放大12英寸不发虚;看天气和光线强弱来调节光圈与速度的曝光组合,与曝光表测出的数据几乎重合无误;目测与被摄目标距离20米误差不超过30-50公分;触摸显影液手感温度,误差不超过摄氏2度;120摇把相机换胶卷不超过20-23秒,135海鸥相机换胶卷最慢不超过1分钟,等等。演练出成绩,实战出效果,这是我们咸阳青年照相群70年代实力的有力佐证,也是一代摄影人苦练基本功的真实写照。 


image.png

《海上蛟龙》(深圳南澳)

image.png

《示范》(陕西延安)

《数码世界》杂志:您作为策展人,策展过很多次摄影展,比如“魅力咸阳”“绿色咸阳”摄影大赛,谈谈您的创作初衷还有创作过程?

王雪峰: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大秦王朝的建都之处,按照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都于咸阳算起,咸阳古都距今已有2055年的历史。岁月沧桑,古今巨变,如何反映咸阳,从哪些角度来展示它的魅力?这是一个沉重而棘手的话题。


许多游客来到咸阳“历史文化名城”,感叹在这里看不到历史,体会不到文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来这里“对号入座”,也是需要多多少少懂得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


咸阳距离西安仅25公里,这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与地级市间是唯一最近的城市。这里是历史上13个王朝的都城和京畿之所在,尤其是号称中国“金字塔”和汉唐雄风的帝王陵群,在北塬由西向东北方向一字排开绵延数百里,使得地上地下遗存的历史文物比比皆是。为了凸显咸阳“魅力”,我们瞄准了文物这个焦点,即与时任咸阳市文物局局长的樊延平先生沟通,想不到一拍即合。随即,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摄影作品达3000余幅。那些栩栩如生的国家级珍贵文物,守护文物的卫士,修复文物的高手,壮观恢弘的陵园美景照片,让人喜之不禁。可是,这样一个好的宣传计划却因后来文物局与旅游局的机构合并,便与实施失之交臂。


而“绿色咸阳”就不同,它要体现建设生态环境城市、森林城市的深刻涵义,单靠地面绿化和草木花卉的五彩缤纷视觉效应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点,我们就采取“三管齐下”,在征集照片的同时,还征集讴歌咸阳的诗词、散文及部分名家书画作品,对“绿色咸阳”进行立体而多元的表现,收到了理想的好效果。 


image.png

《方尖碑》(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image.png

《烈日歌乐山》(四川重庆)

image.png

《窗外真精彩》(深圳国际影展)

《数码世界》杂志:当下的摄影界虽然呈现出一片繁华的盛景,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积习桎梏,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假象。谈一下您的看法。

王雪峰:对于摄影,我不喜欢用“创作”一词来忽悠自己。因为摄影只是对原场景的一种真实记录和还原,它是具象的现实,而不是画家用画笔去创作出的那种虚幻的意象表现。


没有云彩的天空,端起相机不会凭空“创作”出白云。想要一片云彩,也只能是通过暗房和电脑后期处理加工,才会达到臆想的效果。而这种后期制作,与用相机的前期“创作”,截然是两种不可混淆的概念。


追求获奖的名利思想,历来是摄影界有史以来的挥之不去的话题。一些摄影组织还把是否获奖列为他们吸纳会员的门槛,这种主张和做法,本身就是对广大摄影人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代之而来是,在暗房或数码后期大做手脚,弄虚作假;或者对评委进行权钱交易,获取名次和奖金,败坏了摄影文化队伍的纯洁,挑战摄影文化人的道德底线,这对厚重积累起来的百年摄影文化,多多少少是一种热嘲冷讽。


摄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众多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而它的存在与繁荣之目的,在于教育和培养国民平时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愫,而非功利驱使。所以,要在体制上杜绝这种刺激功利的陈规陋俗,前面的路还十分遥远。


摄影要创新要发展,离不开摄影人刻苦学习与钻研。张艺谋的电影向世界观众发出的信号是厚重的中国元素,千百年的中国国画要创新发展,也在努力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摄影如何创新和发展?建议大家不妨抽空看看2019《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作品集,从中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


《数码世界》杂志: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疫情尾随新年而至,全国人民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宅家抗疫,但是看您没有放弃拍摄,是在家周边取材进行了摄影报道。请分享一下您的一些抗击疫情报道中故事啊!那么这次疫情有没有打乱您的摄影计划?又带来哪些新的拍摄机会呢?

王雪峰:疫情不期而至,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打乱了我们原定赴新疆与湛江研考“一带一路”文旅项目的计划。


宅家期间,回不了深圳《丝路发现专刊》杂志编辑部,就只能在西安老家利用互联网搜集其它相关资料,结合实际与各地通讯员进行交流,对其发来的各类图文新闻报道进行编辑梳理,及时交付网站发布和推送。


疫情期间,如何让市民网友看到外面的世界?经过与社区门卫沟通,每次“请假”2小时,骑上电动车,沿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和社区执勤点去寻拍相关地段和社区严管死守、后期半开放的视频和照片,再配上说明发到朋友圈和相关网站,教育市民安心宅家,不给社会添乱;同时,对渭城区交警成立先锋队和责任岗现场进行拍摄,依此来宣传疫情期间交通出行的相关规定与遵守;对有关社团的义务服务和把关也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做好志愿服务,宣传正能量。


宅家有闲暇,爱人强令我趁机做掉痔疮。我就利用住院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中心医院肛肠科的主任、主治医师和其他医护人员通过拉家常,咨询病情等形式,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拍摄现场医疗场景,获得了“明察暗访”的意外收获。图文资料编辑好后,及时把对这个认真负责的肛肠科团队和医护人员事迹以《走进疫情中的肛肠科》为题,分别推送到中国媒体新闻网、影像西部网、陕西市政网、今日头条、深圳速度等网站进行宣传报道,受到了病友和网友的点赞,也不同程度的鞭策了肛肠科医护人员,促使科室在管理和治疗各方面的服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当然也得到了科主任和全体医护人员的感谢。


疫情宅家,有了较为清静的思维空间。就如何利用名人效应打造陕西文化旅游品牌,讲好陕西故事?有了新的设想。于是,5月7日写了一封《给陕西省省长的信》寄给了陕西省刘国中省长。信中建议在张艺谋曾经下过乡、当过工人的咸阳市利用现存厂房建造“张艺谋国际摄影博物馆”,并列举了十大理由。刘省长将这封信批转到了咸阳市后,咸阳市文化旅游局6月17日专门印发了《对筹建张艺谋国际摄影博物馆建议的答复》,并围绕我的建议,提出了由市总工会牵头,市文联和文旅局配合,开始筹建博物馆的工作。这个工作一旦启动,采拍老摄影人、老场景和其它馆展图片,又为大家提供一次难得的摄影机会。


image.png

《抗疫先锋》(陕西渭城)

image.png

《无影燈下》(陕西咸阳)


总之,要当合格的摄影师,要比当一个摄影家负担轻一些。一个“家”字的背后,不是获奖多少的积分累积,而是自己文化理论功底在画面的呈现。不少“摄影家”参加区县一级、省市一级甚至参加全国一级的摄影展,连自己作品的题名都要去求人,这种其名难符的空壳“家”,剔除其“家”的光环后,又有何意义?诚不欺我。低调做事,实在做人,只要不欺骗自己,坚持虚心学习,自然会水到渠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摄影人只要练好自己的内功,练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第三只眼睛,处处留心,心眼并用,不失时机的去记录影像资料,就一定会按下快门有收获,出口成章欣然成。


拿起相机,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这就是抢救性记录文化遗产!记录下自已身边的人和事,不负韶华!影友们,加油!


最后,我再次衷心感谢你们的关注与信任,感谢你们这些编辑老师的辛苦采访。